佛教經典的總匯稱為「大藏經」,因其內容包括經、律、論三大部分,故又稱為「三藏」。南北朝時,曾把佛經統稱為「一切經」。唐以前的佛經,主要是靠抄寫,晚唐時才出現刻印佛經,《大藏經》的刻印,始於西元十世紀,宋開寶四年(九七一年),太祖內官張從信往益州雕刻大藏經版,此次刻經,前後費時十二年(九七一~九八三年),共刻六千多卷,因刻於開寶年間,故稱為「開寶藏」;又因在四川,也稱「蜀版大藏」,此為中國史上第一次刊刻《大藏經》。

《嘉興藏》是明末清初的眾多名僧聖賢倡議推動、由民間募資刊刻完成的方冊本大藏經。萬曆十七年(一五八九年)在山西五台山開雕初刻,後移至浙江徑山寂照寺等處繼續雕刻,直至清代嘉慶年間才終止刊刻,因其在浙江嘉興的楞嚴寺流通而被稱為《嘉興藏》或《楞嚴寺藏》、《徑山藏》,全藏分正、續兩部分,共一萬多卷。

自一千多年前的北宋起,歷代印製的漢文大藏經多達二十多部,現今依然有傳本的有:《開寶藏》、《契丹藏》、《崇寧藏》等約十八部。

由於《嘉興藏》的版本呈書本冊裝,因此又稱《方冊藏》;該藏傳至日本,日本佛教界稱它為《支那藏》或《明藏》;其別名之多,為諸藏之冠,學界一般稱為《嘉興藏》。主要由正藏、續藏及又續藏組成。正藏部分,《嘉興藏》以明永樂年間在北京雕刻的官版大藏經《北藏》為藍本。所不同的是,《嘉興藏》將《北藏》續入藏的三十六部中國佛教著述及《北藏缺南藏函號附》所錄的五種中國佛教著述,連續地直接編入,內容比《北藏》多四十一部五百九十一卷。

其續藏、又續藏收錄了先前歷部大藏經沒有收錄的中國佛教著述,包括經疏、戒律、史傳、語錄等,總計為六百三十六種,這是《嘉興藏》最鮮明的特色和獨有的價值。因為如此,海內外學者一直非常重視對《嘉興藏》的研究,認為它是「第二部中國佛教史料寶庫」,第一部為日本《續正藏》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gtripita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